“真调研”之后,对干部的考验或许刚刚开始
2023-04-28 08:09:26 百度新闻

笔者日前在一个市中心的小区听到一桩小事:门口的绿化带荒了许多年,平时歪歪斜斜停满非机动车。区里一干部调研中路过此地,听了居民和周边商户的情况反映,也仔细丈量了空间结构,回去就协调各部门出了一套改造方案。如今,那片绿化已经成了路人驻足的拍照胜地。

事情听上去简单,不过个中环节却值得细细琢磨。一个干部到基层调研,应该看什么、听什么、信什么,决定了他的思路、目标和决策方式。

对现场全方位的知觉感受,这是调研作为一种方法的最本质特点。为什么很多事情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等着上级传达、下级汇报?正是因为听来的信息不对称、感知不全面。而到了现场,有机会看到、听到,甚至亲身参与,才能综合各方信息,全面认知事物本身。特别是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,必然存在分歧、冲突,只有走到下面去,才能把关系理清楚,把利益辨明白,才能得到真实有效的调研结果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现下,仍有个别干部忽视调研过程,尤其容易陷在他人安排的“太虚幻境”里。一次调研,明知道有设计的痕迹、演戏的嫌疑,依然闭目塞听。明知道对方反映的问题不一定是真问题,却不去深究,以为没问题。到头来,真调研变成了假调研,倒不如不调研。

而一旦遇到真问题,解决自然是第一要务。当前,中央和地方大兴调查研究,就是要发现一些群众和企业反映的急迫问题,马上办。如果是难点、关键问题,还要协调各方力量集中攻关。要是发现了共性问题,更要进一步细化研究,推动政策的优化。

不过调研之后,哪怕问题解决之后,也不该就此放过,更应回头复盘过程,不断总结在调研中掌握真情、真相的方法,并将其内化成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习惯。

只有习惯走基层、习惯听真话,才会在不掌握真实情况时感到不舒服、不痛快,才不会轻易确信、随意拍板。如此,调研中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走实。

当然,调研过后,更大的价值追求应该是要通过调研,形成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的机制和通路,真正交到基层的朋友。

如何才能让基层干部群众掏心掏肺多说真心话?老一辈“和工人农民交朋友”的做法,在新时代仍然有现实意义。当下的社会基层,就汇聚着鲜活的人群、丰富的业态。一个好的干部,应该要能够打通基层的信息渠道,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一个政令传递到链条末端的真实感知,准确地评估它的实施效能,避免政策制定流于“何不食肉糜”的不接地气和不切实际。

当“真调研”成为常态,干部与市场经营主体、老百姓交换诚意、交换信息成为平常事,也将势必推动社会风尚向更加求真务实转变。每个个体都会是受益者。

栏目主编:朱珉迕

文字编辑:朱珉迕

本文作者:杜晨薇

题图来源:上观题图

图片编辑:雍凯

最新新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