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清河月底通航,900岁的它见证过济南水运和商业繁华
2023-06-21 16:25:30 新黄河客户端

作为黄河流域首条河海联运通道,小清河6月底即将全线通航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“小河萦九曲,茂木郁千章”。小清河位于鲁中腹地,南依泰山山脉,北与黄河并驾齐驱奔流入海。自伪齐刘豫开凿至今,小清河已有近900年的历史,它似一条蜿蜒的玉带穿越齐鲁大地,滋润着这片土地。在漫长的历史中,小清河也历经多次变迁和整修,见证了济南水运和商业繁华的历史。

伪齐刘豫为运输海盐而开凿

小清河的开挖和通航,与济南历史上一个颇为重要的人物刘豫有关。刘豫(1073-1143),字彦游,景州阜城(今属河北)人,是宋朝进士,曾任济南知府。在金军利诱下,刘豫杀害守城的抗金将领关胜后投降金军,并被册封为“大齐皇帝”,成为替金人卖命的“傀儡皇帝”。

据《济南通史·宋金元卷》记载,在伪齐统治济南期间,刘豫在济南的施政措施之一便是开挖小清河。利用当时的大清河运输海盐,不仅路程长,而且费时费力,花费太大,刘豫遂决定沿济水故道人工开挖一条通向盛产海盐地区的新运河,专门用来运输海盐。元代于钦《齐乘》记载:“古泺水自华不注山东北,入大清河。伪齐刘豫乃导之东行,为小清河。自历城东径章丘、邹平,又东径般阳之长山、新城,又东径高苑至博兴,合时水,东北至马车渎入海,曲行几五百里。故自济南东传博兴,南源众水,古入济者,今并入小清焉。”从1130年到1137年,新运河历时8年全线挖通,因依傍大清河,故名小清河。

根据相关河志资料考证得知,刘豫开凿小清河实际上并非是平地开出一条新河,而是疏浚利用了古济水水系的旧有河道。这条河道历代有不少变迁,唐中叶以后曾断流,但雨季仍能分段行航。开凿小清河的大部分工程即是疏浚挖掘旧有河道,同时也为裁弯取直、补充水源而挖掘了一些新河段,特别是利用济南诸泉的水,使之不再经鹊山湖、泺口入大清河,而是直接导入小清河,利用济南地区充沛的泉水保证河运水位。

小清河挖掘通航后,济南城北的自然风光也发生了很大改变,这一带成为稻田藕池,肥田沃地。小清河的开凿不但增加了农业的收益,同时也增强了济南地区与山东半岛的物资交流,特别是食盐运输。《齐乘》中对小清河的记载,就大致描述出金元时期小清河与大清河联运的情形,并突出强调了小清河为运盐河的历史作用。自宋初以来,北方沿海地区特别是山东沿海的产盐业得到了较快发展,济南也成为盐运的集散地。

至于刘豫其人,尽管他是被写入《宋史》“叛臣传”、留下骂名的人物,但他在开挖小清河这件事上,客观上为山东,特别是济南发展做了一件好事。小清河的开凿,对流域的经济、文化和社会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。

多次淤塞和多次治理的河道

随着小清河的开通,治理也随之开始了。由于黄河多次决口泛滥,山洪冲淤,小清河屡遭淤塞。史料记载,明永乐年间至嘉靖二十三年(1544),为防水患除淤塞,明朝共有6次大型的疏浚、建闸、筑堤和开河行动。规模最大的一次是明成化九年至十一年,从历城到乐安(广饶)疏浚502里,建闸38座。

嘉靖四十五年(1566年),泺水从历城东北的堰头北决入大清河,导致小清河自章丘以西没有了上游,历城至章丘的河道湮灭。明刘敕《历乘》载“小清河,水出大明湖,环城而东,合黑虎诸泉之水,东北绕华不注山,经章丘、邹平、新城诸县入海,此刘豫之运行,今迷其故道。”明朝后期,小清河河道淤塞,其源退至章丘,以獭河为源。可见小清河自南宋、元朝到明朝的嘉靖年间虽然也有淤塞,但整体还算通畅。

明代以后虽然也时有整治,但河道仍屡浚屡塞,时兴时废。对小清河治理最为成功的一次当属清光绪十七、十八年(1891、1892)的整治。据史书记载,光绪十七年,山东巡抚张曜指令当时任登莱青道的盛宣怀调集10万民工治理小清河,这一整治工程历时3年方得竣工。治理过程中,通过疏浚、展宽、筑堤、裁弯等工程措施,小清河基本定型。这次治理颇有成效,自康熙五十八年(1719)来,断航170多年的小清河再次由寿光羊角沟海口至历城黄台桥全线通航,并形成了小清河现今的格局。盛宣怀虽然在治理小清河的第二年便调离山东,但治理完成后他还撰写了《重修小清河记》,并亲书勒石。至今小清河的五柳岛上仍然有刻着《重修小清河记》的石碑。

《济南市水利志》载:“光绪三十一年(1905)开新清河,建睦里闸,小清河向上游延伸。从睦里庄西建闸,开新清河,引玉符河水东流,经吴家堡、匡山北与柳塘河合流,经香闸村东,过林家桥入清河。这一段河之后统名为小清河。至此,小清河的上游已经形成。”也就是说,小清河的水源除原主源市区的诸泉外又向上延,增加了玉符河为源。

实际上,小清河向西延伸之后,除利于航运、灌溉、供水外,还有防洪、除涝、排水以及兼有排泄黄河侧渗和引黄灌溉尾水的作用。正如众多文献所记:小清河是一条兼具泄洪、排涝、排水、通航、灌溉等多种功能的大型人工河道。

清末民初的繁荣商业码头

1904年济南自主开辟商埠,成为中国第一个开埠的内陆城市,当时航运繁荣的小清河为济南开埠发挥过重要作用。

黄台桥俗称板桥,为小清河民船航运的上游终点码头,与泺口共同构成济南的水路货运门户。清末民初,黄台桥成为一个重要的中转市场,是铁路、水路联运,小清河、黄河联运的重要枢纽。那时,小清河上白帆点点,黄台码头船桅林立,首尾相接,到处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。民国初年尚可自济南西门登船离岸,沿西护城河出城直抵渤海。

《济南通史·近代卷》记载,在贸易旺季,码头每天靠泊货船数百只,泺口、黄台桥之间每天有两列货车转运货物。沿河市街上依次排列着经营木材、盐、粮食、陶瓷以及杂货的商号,其中交易量最大的商号有福裕恒、恒聚栈、济华栈、义合栈等行栈。由济南市场经黄台桥转运输出的货物,大部分为工业品和手工业品,由羊角沟及小清河下游地区而来的盐和各类杂货,一般先集中于黄台桥北岸然后转运泺口,从泺口经由津浦路或黄河水道运往鲁西、江苏河南等地,而河南出产的架粮、铁锅,铁货,山西、陕西出产的水烟药材,通常先由黄河民船运至泺口再由泺口转往黄台桥,然后分运各地。

黄台桥的繁盛在当时的外国人镜头中也有记载。1903年,威海卫首任文职行政官骆克·哈特一行,自小清河入海口羊角沟乘船至黄台桥码头,一路拍摄记录了小清河以及沿途的风土人情。骆克抵达黄台后,当地官员也为其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,岸边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。当时虽然是春季枯水期,骆克拍摄照片中船只大都停泊在岸边,但舟楫林立,仍可看出黄台作为小清河沿岸最大码头的风采。

当时有文章如此描述小清河盛景:“河面上有大小1600余只船在昼夜不停地来往行驶着。沿河各码头旁云集着船舶。码头上,地排车与小车正忙碌地搬运货物。济南出产的工业品如火柴、轧棉花机、切面机、布匹,正经由这里运输到各地去。济南人民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粮食、煤炭油盐、菜蔬,则经过小清河由长清、高苑、桓台,淄川、博山,广饶寿光等地,源源不断地运来。乌油油的煤炭,山似的堆积在小清河畔。”

20世纪50年代,小学语文课中还有这样的描述:“小清河,长又长,山东是个好地方。青山绿水好风光,出产稻麦和高粱。”如今,小清河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。这条见证了济南水运和商业繁华历史的河流,将作为泉城济南的一张名片称誉世界。新黄河记者徐敏 编辑刘梅梅

最新新闻: